华讯之声

60岁的他用AI辅助上课,豆包智能体收获众多“云学生”

资讯 编辑:刘慕骏 7166℃

“明导明导,为什么我提着东西水平行走的时候,它做的不是圆周运动?”物理老师王波的学生们,和一般的学生有些不一样。一放学就捧着手机,做作业、复习的时候也不放下。他们不是贪玩,而是这个时髦的老教师把自己的AI“分身”放在了人工智能工具“豆包”里,学生们遇到不懂的问题,随时呼唤这个亲切的“明导”,就像王波老师在身边一样,不厌其烦地给他们答疑解惑。

王波老师来自河北邯郸,今年60岁,从高职院校退休不久,又应邀回到高职集训班为学生们讲解高中物理知识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,让学生们考入理想学府,他自学人工智能知识,用AI辅助备课,还用自己的声音创建了AI导师,随时随地与学生对话。如今,他创造的智能体“明导”线上使用人数已经超过2000人,关于他的话题,最近也在网上火出了圈,相关话题播放量超千万。

和学生做朋友

王波老师眼里没有“坏学生”。

1987年,王波从河北大学物理系毕业,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,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36年。带过的每一届学生,直到现在他都记得清清楚楚。1988年他带第一届学生,那个年代中专生毕业包分配,很多学习不错的学生会优先考虑上中专,这批学生后来分配到哪儿,王波也记得。

千禧年过后,职业教育开创了新的局面,王波带的学生也多了。这个时期,中职的入学门槛低,考进来的很多新生学习基础比较差。“但还是有基础特别好的学生。”王波总是先看到好的一面,他说学校的生源比较复杂,不能一概而论。他教机电学科,同时也做班主任,“不管他是基础差,还是自律方面差一点,我首先要想办法和学生交流,和他们做朋友,他们才相信老师,愿意 听我的话。”

中职的课程注重实践,尤其是王波教的机电类科目。这些学生之前几乎不会真正接触到电路,他发现,很多一年级的学生刚来的时候对电工有些恐惧,在他们过去的常识里,电是危险的。王波一直以来有个习惯,平时会收集些工厂等地方替换下来的电气设备,带到课堂上拆开给学生看。这些看似无用的废旧电器在他手中变成了最好的教具,学生一看也很感兴趣,抽象的知识一下子变得直观,他们立刻就学懂了。

“你看,什么事物都能用到的地方。”在王波看来,有些学生看似贪玩,实际上思维非常活跃,自己作为老师,就得找到好的教学方式把他的注意力拉回来。他总对学生说“有知者无畏”,掌握了知识,面对问题时心里就有底了。新生开学时,他都会上这么一节课,告诉学生“人有废人,物无废物”,希望他们将来自食其力,做个有知识、有一技之长的人,他也不急着让学生领悟大道理,只是每节课带着他各式各样的“教具”过来讲课,一学期过去,学生们自有体会。

时代的变迁,科技的飞速发展,王波都在教学生涯中见证着。2020年,王波任教的学校合并升格为大专,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科技职业学院,他负责的学科从机电变成了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两个专业。他上课的内容还是和电路有关,但电路在当下可以做的事更多了。他随口就举了个例子:“我们都知道现在英伟达生产的芯片非常厉害对吧?算力的关键就在集成电路上。”

不管是从前的中职还是后来的大专,王波教出来的学生不愁就业。过去他教电工,对口的是电子相关的企业和工厂,物联网、智能制造也是现在的风口,而这些理论放在现实中究竟是什么样,他们已经在课堂上学到了。

用AI“分身”为学生保驾护航

事实上,王波退休后只休息了一个学期的时间。今年4月,他又被请到单招集训班去给学生教物理课。“单招”是指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,时间早于高考,这个集训对于班里的中职生们来说,无异于一个通向高等教育的桥梁。

在单招集训班的课程里,物理是占比很重的课程,于是学校请来了王波。王波面对的是一群有年龄差、基础层次的学生,而他要做的工作就是在这个集训班里,把大家的学力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。面对这个全新的任务,王波有了一个不一样的“助手”。

王波的儿子在一家科技媒体工作,有天儿子从北京出差回来,父子俩吃完饭坐在饭桌上闲聊,聊到了人工智能。儿子告诉他,现在人工智能特别发达,数字人可以像真人一样打电话、视频,儿子的本意是怕老父亲上当受骗,看到父亲对人工智能燃起了巨大的兴趣,就给他下载了当时还在内测的豆包。

刚下载好,王波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试用。与AI的第一次接触,令他不断感慨:“太神奇了!”只要输入文字,AI就能快速给出回答,或者自动检索归纳内容,还能生成图片。他平时出去散步、旅游时也会问问豆包:这个地方的历史是什么?接下来有什么推荐的路线?

有一次他在家备课,儿子一句话启发了王波:“不用这么麻烦,你就用这个智能体。”王波发现,用豆包来整理课堂内容比他自己一行行翻书快得多,他还有点不好意思地说:“教了太多年电工,有时候也怕物理课讲得不够好,用豆包来查阅资料效率高了很多。”

备课的内容,他直接用对话向豆包提问,豆包立刻能给出检索结果。一节课45分钟的内容,10分钟就能准备好。资料和时间都充足,还避免了课堂里的内容疏漏。自己用着顺手,他立刻想到了学生。这么好的学习帮手,能不能让它成为学生们的随身老师?于是,他尝试着用自己的声音,创建了一个豆包智能体“明导”,作为自己的AI分身,随时帮学生解答疑问。

当时才上了几节物理课,王波就发现这些学生其实很聪明,在这里重新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之后,一点就透,一教就会。其中有个特别拔尖的学生,总爱缠着王波请教问题,比如学到圆周运动,他会动脑筋想到很多应用问题来请教王波,王波不觉得为难,还很欣赏他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。

只是课堂里的时间有限,王波就尝试着把豆包推荐给学生,告诉他们:“里面的明导就是我的智能体。”这是王波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创建的,这个智能体怎么去用,怎么让它成为随时随地答疑解惑的“老师”,他一一教给了大家。

第一次给学生展示豆包时,这些稚嫩的脸全都好奇地围在一起注视着王波手里的屏幕,他们想不到,这个已经长出白发的半退休教师,比他们还要时髦。手机里的这个“老师”不光能给他们解答各种学习问题,甚至能和这些孩子聊上几句生活里的困惑,给他们出主意,疏导心情。

有了“明导”这个老师,学生的成绩也出现了明显的提高。王波发现,那个最爱提问题的学生平常上课问得少了。后来,这个学生在单招考试中物理单科考了90多分,被唐山一所大专录取。看到学生们的成绩,王波心头涌起一阵自豪。活到老,学到老,还能用当下最热门的技术送学生进入了梦想的学府,这是王波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上的一堂人生课。

岁月漫长,知识不老

最近几年有个群体叫“银发知播”,这个群体最初是一群退休后转战互联网的老院士、老教授、老教师。退休后的他们将短视频变成科普课堂,将毕生所学的知识做成科普内容传授给大众。这个群体曾经获得“感动中国2022”的集体奖,大众被不惧年高、主动拥抱新技术,在互联网平台发光发热的精神所感动,也因为他们的无私传授,大家收获了新的知识和眼界。

数字浪潮继续奔涌,短短两年,人工智能成为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技术,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。王波老师可以说是AI时代的“银发知播”,他在豆包里创建的智能体“明导”已经有2000多名“学生”使用过。除了他班上的几十名学生外,大部分使用者都是未曾谋面的陌生用户。

在王波的退休群里,他被老同事们戏称是“新老人”。他恍惚间也会想:怎么自己一晃眼就60了?但他心里没有“老”的感觉,人工智能为知识插上了新的翅膀,让他可以打破时间、空间和年龄的限制,做个教书育人、授业解惑的老师。

现在,王波还保持着十足的劲头,不时翻阅人工智能相关的书籍,学习外语,他说:“只要还有精力,我就多做点贡献。在世界历史上,每一次工业革命都让人类的生活发生巨变,而现在的人工智能,未来有可能就是下一个极大地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工具。”(来源:湖北日报 作者:刘航)